1、低成本的出行是人類**的追求
人類的歷史一直伴隨著出行距離的擴張而改變。而在人類獲得更大距離之后,對獲得相對距離時的成本高低就成了一種技術先進與否的標志。電動車在滿足人們的出行距離要求的情況下,成本原本汽車等其他工具低得多,自然引發人們的追求。
2、電動車的出現是科技的進步
電動車科技的提高作為現代化的一種進步在世界各國普遍開花。20年以前,人類還無法獲得這樣一種成本較低、速度較快的車型。只是在電子工業發展到現在,電子控制器能夠滿足電動車電機大電流應用、無刷電機的廣泛應用以來,人們才獲得了目前這樣的機會,開發出了堪稱*適合普通老百姓出行的工具——電動自行車。這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守源認為,其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社會效應堪稱可以說是一次交通的革命。對于這樣一種技術進步,人們應該慶幸,而不是摒棄。
3、電動自行車——適合國情的老百姓車
毫無疑問,電動自行車自它問世以來,一直就是普通老百姓*適宜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方便性、低成本、環保性能特別適合當前中國國情。讓每個買不起汽車的低收入群體有了出行的代步工具。電動車對老百姓帶來的好處是無法否認的。同時,電動車對環境保護的好處更不是其它交通工具可以相比的。由此可見,電動車的產生和發展,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理念,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4、速度和重量不是生存**指標
發現有一種非常奇怪的論點:電動車的速度和重量成了它能否生存的**指標。在中國,高速公路的*高限速是120km,這樣的速度比電動車20km每小時更危險,考慮可以給汽車專用道路,為何不能給電動車專用道路的問題。如果說中國的道路暫時還沒有給電動車行駛的位置,那也可以相對待汽車一樣,對其行駛在各種不同的路段進行限速而已。而絕不是以其速度和重量作為禁止的借口。
5、先有路還是先有車?
任何一種交通工具,都是在其產生后才有適用它的道路的出現。一種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可能會帶來社會行業的變革和發展。電動車成普通大眾出行的主力軍已經是趨勢,或許我們應該去適應這種變革。
6、“一刀切”政策不科學。
解決電動車安全問題的方法很多:比如開辟專用道路、不同路段時段的限速限行、提高電動車制動能力、要求電動車配置自動減速裝置等等。但所有的這些方法,比起禁止電動車上路來說都更加復雜,更加考驗政府部門的行政能力和考量政府部門的行政智慧。